拥国内最大规模单体方解石矿床!碳酸钙平均含量98.6%!甘肃这个县如何实现产业崛起
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产业转移的浪潮中,甘肃省正积极布局,寻求经济发展的新突破。3月3日,一则重磅消息引发广泛关注——甘肃省印发了《甘肃省打造东中部产业向西转移重要承接地行动方案》。这一方案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甘肃产业发展的版图上激起层层涟漪。
政策引领,产业转移 “路线图” 明晰
根据方案规划,到2030年底,甘肃省工信领域产业转移项目到位资金要实现翻倍,承接环境将得到大幅优化,承接能力显著增强,最终形成多个特色鲜明、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,目标是成为东中部产业转移的“首选地”和西部经济发展的“排头兵”。在这一宏伟蓝图中,陇东南区域的各城市都明确了自身的承接产业方向。其中,陇南市肩负着重任,被确定为重点承接碳酸钙产业,同时还将培育休闲食品等产业。这一决策,为陇南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,也为两当县碳酸钙产业的崛起奠定了政策基础。
资源优势,两当县“石”破天惊
陇南市两当县,这个在地图上或许并不起眼的地方,却藏着一个惊人的宝藏 —— 张家乡火漆沟--二郎坝矿区。这里拥有国内目前发现的最大规模单体方解石矿床,其矿石品位之高、杂质之少令人惊叹。碳酸钙平均含量高达98.6%,白度达到93%,这样的优质矿石完全能够满足造纸、食品、化工、塑料、橡胶、医药、涂料等多个工业领域的严苛需求。丰富的矿产资源,无疑是两当县发展碳酸钙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,也为其在产业竞争中抢占了先机。
产业规划,“一园二区”蓝图初展
两当县深知,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必须有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。目前,碳酸钙产业开发及百亿产业园建设已被列入陇南市“十四五”规划,两当县政府积极行动,全力推进相关配套设施建设。按照 “一园二区” 的规划布局,张家乡作为基础材料区,将承担起矿石采选加工和粉体生产的重任;左家乡则被定位为新材料产业聚集区,专注于进行相关新材料加工。整个项目下设7个子项目:
(1)年产30万吨造纸碳酸钙生产项目总投资40000万元,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营业收入40000万元,年利税6600万元。
(2)年产15万吨纳米碳酸钙项目总投资12000万元,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营业收入30000万元,年利税5500万元。
(3)年产5万吨食用级碳酸钙超细粉和食用钙片项目总投资50000万元,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营业收入60000万元,年利税10000万元。
(4)年产60万吨重质碳酸钙项目总投资30000万元,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营业收入18000万元,年利税2200万元。
(5)年产60万吨纳米级氧化钙及碳酸钙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,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营业收入16000万元,年利税3000万元。
(6)年产3万吨功能性塑料母粒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,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营业收入6000万元,年利税1800万元。
(7)年处理100万吨碳酸钙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总投资15000万元,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营业收入20000万元,年利税4000万元。
涵盖了造纸用重质碳酸钙粉、纳米碳酸钙、食用级碳酸钙生产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。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投资规模、营收预期和利税目标,一幅完整而宏伟的产业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。
未来可期,两当经济腾飞在望
展望未来,两当县碳酸钙产业前景一片光明。随着产业规划的逐步实施,一个个项目将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丰富的资源加上科学的规划,两当县有望打造出完整的碳酸钙产业链,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。这不仅将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,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,还将提升两当县在全国乃至全球碳酸钙产业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不久的将来,两当县将凭借碳酸钙产业这股强劲东风,实现经济的腾飞,成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新典范。让我们共同期待两当县在碳酸钙产业的征程上,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!